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正式启动 院士专家共议减碳“最佳方案”
原标题: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正式启动 院士专家共议减碳“最佳方案”
“零碳、最佳方案绿色理念已深入各行业发展规划之中,中国正式专碳中和表现榜将发掘各行业企业在节能减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上的企业启动优秀案例,提升强化绿色能源技术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中的碳中竞争力。”
在实现碳达峰、和表碳中和目标的现榜过程中,何为“最佳解决方案”?院士
在8月18日举行的第一财经零碳峰会上,首届“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正式启动。共议首届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减碳以“能源绿色转型”为年度主题,最佳方案聚焦“绿色”和“创新”,中国正式专旨在以科技为创新,企业启动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碳中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变。和表
“零碳、现榜绿色理念已深入各行业发展规划之中,碳中和表现榜将发掘各行业企业在节能减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上的优秀案例,提升强化绿色能源技术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中的竞争力。”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介绍称。
企业通过深度参与碳中和表现榜评选,对标国际最新准则,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完善企业碳中和体系,助力企业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来自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多维度解析碳中和转型挑战”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探讨。
市场化减碳路径
能源的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长期看,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机遇和挑战,合理做好阶段性目标和减碳的路径?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表示,“能源转型”是双碳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但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发展趋势来说,一些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能等都是持续看好的。
就碳市场而言,“未来,碳排放配额将从无偿走向有偿,碳市场未来也无法完全覆盖到一些领域如建筑、交通,对此,也建议国家对这些领域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比如说碳税。”黄震说。
从数据来看,截至7月15日,我国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也将近85亿元。那么,与上述内容相匹配的碳市场应如何同步发力?
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总体上讲,我国碳市场运行平稳,也初步体现了碳市场促进碳定价和企业减排的功能,同时,市场覆盖排放配额的履约率约为99.5%,这一数字也是较高的。
“但碳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履约型的市场,整体运行规模不是很高、流动性也不是很大;市场有一个‘2080’现象,即80%的交易集中在履约前一个多月,20%的交易则分布在其他时间。同时,整个市场的参与企业包括控排、电力行业,这类企业对碳市场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赖晓明说。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赖晓明建议,第一,是要推动碳市场扩容,包括尽快推动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中,来增加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第二,是要推进非履约主体(投资机构)的入市,来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第三,是要考虑探索有偿分配机制。第四,是要探索建立碳的衍生品市场。第五,则是要加快推动企业碳管理的能力建设。
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在40元/吨~60元/吨之间,赖晓明表示,当下影响碳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是现阶段的减排需求和减排成本,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这就要借鉴欧美或国内试点的经验,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的一些机制方面的建设,包括扩大交易范围、增加交易的差异性等。
但赖晓明也提醒,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上,最主要的是要把碳排放数据以及相关的核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科学化,并以此来制定科学的配额分配方式。
那么,上海在实现双碳目标上,还面临着哪些难度和挑战?
第一财经总经理、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主任陈思劼也建议,第一,是要遏制高耗能、低水平项目的开展,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第二,是要持续推动绿色产业结构的转型,以使产业不断向低碳、环保的产业链轨道去发展。第三,是要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绿色低碳这一循环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包括这些材料今后的工业化运用。第四,则是要加深民众对于绿色转型价值观的认同,这包括消费、生产中绿色低碳元素的融入。
技术促产业发展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核心,在技术研发领域,各主体还面临哪些挑战?
黄震表示,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上的占比约为85%,而在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标下,化石能源占比需要降低到15%左右,这是一种质变,需要通过一些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的突破,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的挑战在于,第一,要不断地在国家政策之下去激发科技创新的原生动力。第二,大力发展碳市场必不可少,这实际上给了碳排放一个非常明确的价格信号,有了这个价格信号,就可以通过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需求。第三,由于高校也研发了一些绿色低碳领域的关键性技术,但如何使得这些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还是要突破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而对于绿色技术的标准,黄震也表示,绿色技术标准范畴中,有一个叫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这就是说,某一个产品的碳排放有相应的核算标准。这一标准覆盖了从原材料到生产、销售,再到使用这一全生命周期的核算。
黄震解释称,这对于企业的益处在于,标准之下,企业可以明确在整个生产链中,有哪些环节的碳排放较高、有减排潜力,或可以体现实施控制策略等;这样企业的每个产品都是低碳的产品,这也是一个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的意义。
“对于下游消费者来讲,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建立后,还可以进一步做‘碳标签’,也就是说,个人碳足迹也可以有个标签,这可以引导消费者去购买绿电以及碳标签下的绿色产品,有助于构建低碳社会。”黄震说。
作为地方碳市场之一,自2013年11月启动以来,上海碳市场已覆盖27个行业300多家企业,对推进上海低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上海碳市场将如何融入全国发展?
赖晓明表示,一个方向是正在研究考虑地方碳市场的扩容;另一个方向是建立上海的碳普惠机制,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减排项目。不同于配额市场,碳普惠是一个以约束为主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也被列入今年我们双碳工作的重点工作范围内。
陈思劼则认为,双碳目标将给各主体带来一些内生契机,包括:第一,从消费端来看,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观念、选择上的改变,这也将最终促使企业做出一些变革。第二,从资本端来看,由于资本当下聚焦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发展,这也会对企业产生一定驱动。第三,碳市场的发展也将指导企业做一些市场化下的调整。
谈及企业需要做好的准备,陈思劼建议称,第一,企业可以从产业链角度作自我审视,如果有需要重构的部分可以尽早准备。第二,企业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也可以以此契机来改变。第三,技术层面,企业可以将绿色低碳的方案纳入进来实现替代。第四,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储备也可以开始考虑。
- ·第43届东盟议会联盟大会在柬埔寨召开
- ·蓬佩奥宣称要和佩洛西一同窜访台湾,中方已多次表明严正立场!
- ·李欣辞任华润置地总裁一职,吴秉琪接任
- ·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曾兵突发疾病去世,享年52岁
- ·苹果布局“美国芯”,支持台积电在美建厂,理想可能遭遇骨感现实
- ·那些留在乐视的人,“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 ·中粮期货:甲醇反弹调整 短期修复
- ·上海“元宇宙”经济启航
- ·凯丰投资吴星:在跨市场策略上,国内资产优于海外,有色金属投资逻辑各不同……
- ·“纯属自己吹牛”,周劼回应炫富:父亲并非副局长
- ·男子在酸菜鱼中吃出一个烟蒂,九毛九集团:想要赔偿先得删差评
- ·交通运输部:新增国家公路过半布设在西部地区
- ·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1.9亿元
- ·海航财务公司被罚150万 信贷和流动性管理严重不审慎
- ·南华期货:经济修复的微观视角
- ·《北京文化产业白皮书》发布,“互联网+文化”领域营收超万亿
- ·工信部: 支持更多符合条件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 ·管委霍尔兹曼:欧洲央行或忍受适度衰退以遏制通胀
- ·苹果Appstore被曝大量色情App 乔布斯曾表示想要色情内容应买Android手机
- ·南玻再陷争斗漩涡 宝能欲与前海人寿“断舍离”?
- ·国家卫健委: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
- ·2022年,我们只用一个月就“送走”了这么多互联网产品
- ·韩国:今日起入境核酸检测时限缩短至24小时,疗养医院暂停面对面探望
- ·医疗体系不堪疫情重负,日本冲绳医生感到绝望:连能救的命都救不了
- ·数百家公司撑起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闯出中国新赛道:锂电相公司330家,新能源车相关公司400家,充电桩100多家
- ·爆款收割机柠萌影视:剧好,难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