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时尚 >>正文
装修工人猝死新房变“凶宅”?房主获赔4万元
时尚93487人已围观
简介房子还未装修好,却意外得知工人突发疾病死于家中,田女士认为新房变“凶宅”,装修公司疏于管理、工人违规留宿,自己则内心惶恐在外租房居住。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无奈田女士将装修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房屋价 ...
房子还未装修好,凶宅却意外得知工人突发疾病死于家中,装修主获田女士认为新房变“凶宅”,工人装修公司疏于管理、猝死工人违规留宿,新房自己则内心惶恐在外租房居住。变房双方多次协商未果,赔万无奈田女士将装修公司起诉至法院,凶宅要求其赔偿房屋价值贬损、装修主获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租房费用等共计25.5万元。工人近日,猝死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新房装修公司赔偿田女士房屋贬值损失4万元,变房驳回其他诉讼请求。赔万
案情:装修工人违规留宿时死亡,凶宅房主索赔25万多元
2020年3月,田女士与北京某装修公司签订《装修施工合同协议书》,约定由装修公司为田女士房屋进行装修,工程期限为60日,工程款5.45万元。合同签订后,装修公司开始施工。
在工期进行了一个月后,工人孟某开始在涉案房屋内白天做工、晚上居住休息,其他工人则回家休息。不料,孟某在晚上休息时,突发疾病死亡。经公安机关认定,孟某为猝死,不属于刑事案件。
田女士认为,在装修过程中,由于装修公司疏于管理,装修工人违规留宿于装修房内且发生死亡事件,按照民风民俗以及一般民众的心理,均会将该房屋视为“不祥之地”“凶宅”,因此导致自己在房屋装修完毕后数月不敢正常入住,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故诉至法院,要求装修公司赔偿房屋价值贬损损失1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8万元,并支付房屋租金2.4万元,承担案件诉讼费等。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装修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某表示,工人孟某并非在房屋内死亡,现场还有输液瓶,如果人已经死亡是无法进行输液的;所谓凶宅,是指在房屋中发生自杀、他杀或者其他类似的重大案件,而孟某生病死亡系正常死亡,故涉案房屋与凶宅毫无关系;同时表示涉案房屋装修未迟延交付,田女士已入住一年多,没有发生实际损失,对其而言房屋并非用于交易,房屋的使用价值并未降低,而且田女士主张的租房情况与本案无关,故不同意田女士的诉讼请求。
事件发生后,装修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某与田女士多次微信沟通此事。田女士认为此事的发生,导致自己长期在外租房居住,双方未对涉案房屋进行交接,一段时间内未拿到房屋钥匙。但朱某则向法庭提交了视频及微信聊天截图等证据,证明在工期完成时,田女士已到过涉案房屋进行验房,公司应田女士代为卖房的要求,将房屋钥匙放置房屋中介处,不存在迟延交房等情况。
判决:死亡事件影响房屋租卖,装修公司赔偿4万元
法院认为,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工人孟某长期居住在涉案房屋内,超出了装修工人应从事的行为边界。孟某并非涉案房屋的所有权人或其近亲属,其死亡本身不在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房屋发生正常死亡的情形之列,广大群众对该类房屋普遍存在忌讳、不安、恐惧等抵触心理,虽然损害并未实际发生,但客观上势必导致该类房屋相对难以转让、出租或交换价值贬损,对于该部分损失装修公司应予赔偿,鉴于田女士不申请鉴定,法院综合事件发生时的房屋价格、装修公司的过错程度、房屋受影响程度等因素,酌情确定装修公司赔偿田女士房屋贬值损失4万元。
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本案中遭受损害的为房屋本身,不属于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田女士虽因本案事件可能会产生精神困扰,但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应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故对该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关于房屋租金,若因完工时间迟延导致产生房屋租金损失,则该损失应属于装修装修合同纠纷中应解决的问题,若因死亡事件致使田女士无法入住产生租金损失,则该损失的发生因田女士同意装修公司代为出卖房屋而免除,故对租金损失法院不予支持。
最终,法院判决北京某装修公司赔偿田女士房屋贬值损失4万元,驳回其他诉讼请求。
Tags:
相关文章
如何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金融街年会聚焦金融健康和保险保障
时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11月22日上午,2022年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论坛在北京金融街召开。来自学界、政界和业界的行业资深人士共话如何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 ...
【时尚】
阅读更多准备就绪!交通银行成为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
时尚11月18日,经中国银保监会确定,成为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将于近期正式上线个人养老金业务,在政策要求的先行地区为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服务,客户可通过交行各类官方渠道咨询和办理业务。此前,人 ...
【时尚】
阅读更多大裁员大辞职:马斯克二十天推倒重建推特
时尚马斯克自嘲自己埋葬了推特上周四晚上,推特经历了一场集体辞职。在这一天,数以千计的员工决定离开他们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公司。不少人在推特上公开道别,挥别自己在这里的数载时光,感谢与自己同舟共济的同事。 ...
【时尚】
阅读更多